【名将投票】--- 点赞投票服务第一品牌!

 

 

   


7X24小时电话13686431002     
服务

微信:13686431002


投票活动

投票活动

【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评选

来源: 时间:2015/1/6 15:38:58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由新闻中心社会专题部活动直播组承办,每年元宵节前后推出,已经连续举办多年,通过多种投票方式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动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马怀兰:癌症村长

    马怀兰,女,60岁,山西省昔阳县井沟村主任。

    2002年,对于马怀兰夫妇来说是极不寻常、多灾多难的年。前半年马怀兰不幸患乳腺癌,后来丈夫周银柱又出现血尿,经查患了肾盂癌,做了左肾切除术,夫妻俩决定回山区老家山西省昔阳县井沟村养病。

    而病还没好,夫妇俩就投入到家乡脱贫致富的建设中,2005年马怀兰高票被选为村委会主任。上任伊始,她和丈夫周银柱着手在发展生产和改变村容村貌上寻找突破口。当听说市政建设要拆迁东关村的大片旧房子,夫妇俩认为这些破砖烂瓦对井沟村来说可是好东西。于是,在大批拆迁那几天,马怀兰带领村里的青壮年和妇女劳力,天不亮就到拆迁工地捡砖捡瓦。就这样,为村里捡了8万块砖3万块瓦,用这些砖瓦修起2000方的大水窑和10间花灯库房,节省了三万元。

    2006年,夫妇两还出资300万元注册成立了全县第一个股份制企农合作社。公司出资金出技术,村民以土地、牲畜、农机具等入股。企农合作,互利共赢。几年来,他们为井沟的新农村建设投入了360万元。

    回乡10多年来,村民收入从人均700多元增长到5000多元,马怀兰夫妇几乎捐出了所有的积蓄。马怀兰说:“目前我们的身体还行,我们愿意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乡亲们办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

    木拉提•西日甫江:大漠“猎鹰”

    木拉提•西日甫江,男,38岁,维吾尔族,新疆和田地区公安局民警。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名公安民警,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四次。早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读书期间,木拉提就多次参与警方的反恐行动,担当卧底和翻译。从警14年来,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终坚持战斗在打击暴恐犯罪活动第一线,用热血和行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维吾尔语的尊称,传说中老百姓的守护者)。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的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战友的牺牲、亲人的牵挂让木拉提更加坚定。他说,我们的这个工作背后,是美好的一个未来。因为我们就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新疆。

    内蒙古军区维和运输部队:责任之旅

    2014年11月,内蒙古军区第七批赴非维和运输大队出发奔赴非洲。在这之前,运输部队已经安全行驶了近8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200圈,运送物资相当于6千多节火车皮载货量。

    该大队今年9月组建以来,200多名官兵针对任务区埃博拉疫情肆虐的实际,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完成了执行维和任务的各项准备。他们11月从北京出征,分两个批次赴利比里亚将执行为期8个月的维和运输任务。

    从2006年4月到2014年3月,以内蒙古军区汽车团为主的维和运输大队,连续6批执行了赴非洲利比里亚维和任务。在非洲的6次维和任务期间,运输部队官兵们顽强拼搏,连续奋战,克服了环境艰苦、局势动荡、任务繁重、气候炎热多雨、道路泥泞坎坷等重重困难,坚持一流标准,圆满完成了维和任务。

    自1990年起,中国开始参与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赴利比里亚执行维和运输任务,是军委总部和北京军区赋予内蒙古军区严肃的政治任务。内蒙古维和运输队在执行任务期间,通过国际维和的窗口展示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他们的奉献精神和严明纪律成为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别代表团维和部队的典范,受到了利比里亚各界的高度赞誉,全体官兵均被联合国授予和平荣誉勋章。

    2007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利比里亚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专门视察看望维和官兵,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首次在国外接受我国国家元首的检阅。

    车洪才:白发坚守

    车洪才,男,1936年生。中国传媒大学退休教授。

    1978年国家立项编纂《普什图语汉语词典》,授任车洪才。5.2万个词条,大约15万张卡片,200多万字,车洪才历时36年完成任务。2014年,当78岁的车教授走进商务印书馆交付成果,已无人记得这项战略任务。

    1978年,车洪才接到任务后,在北京广播学院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开始了最初的编纂工作。到1981年,已经整理了10万张卡片,足足装了30多箱子。新的教学任务迫使编纂中断。1984年调研回来后,车洪才发现因为办公室装修,造成资料卡大量丢失。从那以后,幸存下来的卡片落户在他的家里,并随他搬家多次。

    1989年,车洪才被外交部借调,2000年,已到退休年龄的他又被学校返聘。虽然工作繁忙,但他只要能腾出时间,就会继续编纂工作。直到2008年,72岁的车洪才停止了教书的工作。开始继续全力编纂《普汉词典》。普什图语非常复杂,一个圈点的差别就完全是两个字,非常考验眼力。做了两次眼科手术的车洪才一直坚持在案边工作。

    2012年4月,车洪才带着普汉词典初稿去了商务印书馆交付,但这里早已无人记得这项战略情报任务。

    编这本词典,车洪才没从国家拿过一分钱,“我心里有底,我编的东西的分量我知道。”车洪才说:“词典是后世之师,至少影响两三代人。现在物质的东西被提得很露骨,干什么都要讨价还价,在我看来,能为国家做点事,就算没白活。”

    叶义言:仗义执言

    叶义言,男,73岁。湖南湘雅医院儿科退休教授。我国儿童生长学权威,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叶义言教授今年73岁,从事儿科医疗、教学、科研40余年,是我国儿童生长学权威,享受着国务院特殊津贴。2014年5月,他顶着巨大的压力,通过一位长沙市政协委员,向社会公布了医药界以“终身提成”为诱饵,操控医生滥开儿童生长激素的内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

    生长激素是一种处方药,用于治疗矮小症患者。滥用生长激素不但会影响患儿生长发育,还会导致患儿体内内分泌紊乱,影响患儿一生。而一些医药代表试图通过营销培训控制长沙主要医院的儿科医生,甚至许诺医生享有“终身提成制”,即第一个给孩子开出生长激素的医生,享受这个孩子终生使用生长激素药费的提成,以经济利益刺激医生多开生长激素。许多医生经受不住诱惑,继而使滥用儿童生长激素成为业内一个潜规则。

    叶义信从学生那里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坚定地站了出来,揭露了“医药代表试图操控医生滥开生长激素”的黑幕。

    “为了孩子们,我觉得我做的是值得。”在他看来医药代表试图通过控制医生的方式将黑手伸向孩子,是极其可怕的。不仅仅残害儿童,也可能会对医风医德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朱桂珍:良心雇主

    朱桂珍,女,61岁,南京市民。

    今年61岁的朱桂珍是南京六合区东沟人。2002年她和丈夫一起到城里做生意。为了更好的照顾生病的公公,朱桂珍聘请赵守琴做保姆。可没想到,赵阿姨工作还不到一年,自己也病倒了,不但不能继续照顾老人,自己也需要人照顾。面对这种情况,朱桂珍不但没有辞退赵阿姨,反而照顾了保姆赵阿姨整整九年。

    2002年,为了帮助儿子还房贷,朱桂珍和丈夫一起进城卖水果。生意刚有起色,公公却病了,生活起居需要照顾。考虑到自己照顾公公的不便,朱桂珍聘请了赵守琴来照顾老人。赵守琴为人本分,照顾老人十分细心。可没想到,赵守琴工作不到一年,就中风了,病得比老人还严重。“她来我们家时好好的,现在不能动了,我不可能让她回去。我要养她老、送她终,人要讲良心。”为了良心,52岁的朱桂珍开始照顾保姆,一做就是整整9年!

    为了照顾两位老人,朱桂珍不再卖水果。一家人的生活就靠赵大爷每月2400多元的退休金,以及朱桂珍丈夫当保安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生活虽然拮据,但朱桂珍还是尽量给老人舒适的生活。每天清晨,她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帮赵守琴穿衣服,伺候大小便、洗漱等。若是天气晴好,她还会将赵守琴推到楼下小广场,自己再去买菜、做饭。

    朱敏才、孙丽娜:老骥伏枥

    朱敏才,男,1942年生人,退休外交官。

    孙丽娜,女,退休高级教师。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10年两夫妇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

    生在贵州黄平,长在贵阳的外交官朱敏才,得知家乡师资严重缺乏,退休后放弃在北京悠闲自在的生活,去山区义务支教。尽管已经古稀之年,但他们表示:“只要我们还能动,就希望在这里继续教下去,让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样,能大声流利地说好英语、学好英语”。

    山区洗澡难、买菜难、乘车难、看病就医难,各方面都极不方便。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个口罩才能睡觉。因为长时间在山区生活,加上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现在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检查身体时还发现体内重金属超标。朱敏才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带给孩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他们义务执教不拿一份报酬,在省吃俭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在积极为学校建电脑教室、修学生食堂四处联系争取支持和帮助。夫妇两在北京治病期间,仍心系山区的孩子,为他们捐来了20台电脑。孙丽娜还将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奖给她和丈夫的10万元奖金转赠给了学校,用于建电脑教室。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陈春林:背父上学

    陈春林,女,1997年出生,广西钟山县清塘镇人。

    陈春林1997年出生于广西钟山县清塘镇英家村。父亲、母亲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一家人虽然住在破旧的泥房里,但父亲的勤劳、母亲的贤惠让这个普通的农家日子过得有盼头。陈春林和比她小一岁的弟弟学习成绩在班里也名列前茅。

    天有不测风云。2006年,陈春林母亲突发脑溢血猝然离世,当时陈春林年仅9岁。2010年,陈春林姐弟俩相继考上初中,家里的经济压力骤然加大。父亲陈世日决定到广东打工挣钱。

    平静的日子还没有过多久,陈春林的父亲突发脑梗塞,偏瘫在病床难以动弹。面对医院里父亲的巨额医药费,姐弟俩不得不挥泪告别校园。休学的一年时间里,弟弟主动提出跟着村里人外出打工,陈春林则留下照顾住院的父亲。

    新学年开学,为了让陈春林及时回校复课,班主任徐宁和潘强老师帮助她在学校找到一间柴房,方便照顾父亲。每天清晨6点,她要照顾父亲起床洗漱,还要喂饭喂水,端屎端尿,搓背按摩,安顿好父亲后自己再赶到教室学习。中午、晚上也是如此。

    今年中考,陈春林以七科全A+的优异成绩考上广西示范性高中——贺州高级中学。陈春林在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决定再背上父亲,继续自己的高中求学生涯。陈春林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贺州高中不仅免去陈春林的全部学杂费用,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还腾出一个崭新的单间,让她和父亲同住,以方便她照料父亲。陈春林的弟弟也得到了进入贺州市高级技工学校学习的机会。

    张笋:女白求恩

    张笋,42岁,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张笋,1972年出生于河北一个军人家庭。在加拿大攻读博士后毕业时,她谢绝导师的诚恳挽留,回到祖国从事国防医学事业。作为一名技术过硬的医学专家,她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把医学事业看得高于一切,在自己身患晚期癌症、生命垂危的情况下,依旧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展现了一名新时期白求恩传人的时代风采;作为一名当代革命军人,她两赴非洲大陆,用一流的技术、热忱的服务和过硬的作风赢得了世界喝彩。

    在张笋的案头压着这样一张字条:作为一名医生,技术很重要,但良心更重要。从医17年,张笋从不怠慢一名患者,从不放过一个疑点,没收过一次红包,没受过一次投诉,没出现一次差错,被广大患者称为“白求恩式的好军医”。

    张笋曾两赴非洲。赴利比里亚维和期间,她和战友们接诊患者无一死亡,医护人员无一感染,创造了中国维和史上多项第一。2007年,作为维和官兵的优秀代表,张笋受到了胡主席的接见。“和平天使—2009”中国—加蓬人道主义医疗联合救援行动期间,她和队员们共接诊18000多人次、手术300多例、健康宣教数千人,受到加蓬总统邦戈的高度赞誉,被当地群众称为“来自中国的白求恩”。

    2014年6月4日下午,张笋因患脑部胶质瘤医治无效,走完了42岁的人生旅程。根据她生前遗愿,她的部分器官已捐献给三个急需救助的患者。

关键字:感动中国 
版权所有©2013 名将微信点赞系统--专注微信投票十年--点赞投票领导者
全国各地拥有近十万会员,快速实现名次上升效果
7X24小时微信在线:13686431002

三大承诺:①100%保护客户信息 ②保证客户排名效果 ③保证一对一服务